环球热头条丨一念实相,圆顿止观的支柱
发布时间:2023-06-25 11:54:43
来源:祖道影
(资料图)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欢迎关注祖道影
圆觉汝大智,黙然无言说。
离却一切相,是入不二门。
——祖道影
《摩诃止观》的特色
刘朝霞四、一念实相,圆顿止观的支柱
1、实相论
圆顿止观的刹幢这所以能够千年魏然,是因为有实相理论的支持,这就是“观不思议境”中十界十如三千性相之说。十界是对宇宙间一切人生进行的纵向分类,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它是以迷悟程度的不同和善恶业的多少来判别。而十如则是对每类众生横向的分析。他们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如是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界众生都各具这十如是的特性,就是百如是;再加上三种世间,纵横交错,构画了一个完整的宇宙景象。 在十界中,最堕落的地狱众生,在它们的本质中保存着善的因性,只要他们某一个时候善心发动、善性开启,就有成为人、天甚至于成佛的可能:而在十界中最高尚最圆满的佛陀,其究竟超越九界的清净性体中,同样也包涵着一切恶的“性”,佛藉此善恶性体,才能够应化人天及至地狱界。在这个意义上,佛与众生是没有差别的。以上是十界纵向具足,再从一念心横向来看。当一念贪、嗔、痴心起时,就成就了三涂法界;一念利益之下的三等善心生起时,就成就了三善道法界;厌离世间心起时,就成就了声闻菩提:念及实相菩提则与佛法界相应。这样众生每起一念,都将会落入一个法界之中,与前面纵向的本性中的可能性相衬,支持了十界众生互具的理论,十界互具成百界,每一界又有十种如是不同的特征,则构成“千如”这一概念。每一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赖以生存的山河大地、以及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五蕴共同组成完整的世界,每一界都有这众生、国土、五蕴三种世间,与干如统合则成三千世间的不同,虽有种种不同,但当体即真、即俗、即中圆融不二。三干虽多即假俗谛;体性自空即真空谛真俗不二、空假双照即中道谛,同样也是圆融一相的。在三谛光芒的照耀下,百界千如、三千诸法超越了纵具和横具,而达到了事事物物互融互具的理性高度;在谛理无碍的背景升华下,达到了哲学理论的极限:架构了对立统一的本体原理——实相论。 实相法是“法性自尔”的。它排除一切分别对待,离开一切语言做作,它“非所作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是本来如此的。“当知一切法即如来法界故”,因此,实相风光离言绝虑,只能在事物自体中当下体会。而一念是通向当下承当、当下体悟的途径,这就是天台家从实践角度,以一念三千来表述实相的理由。2、理胜事
实相论是圆顿止观的支点,使人人都有获得人格圆满和超越有限的可能;使得众生与世界、人与物组成了不可分隔的整体:同时也给人类对待大自然应有的珍惜、尊重和爱护等善意友好的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人与物的相容、物与物相融,在实相这个事物精致的理性中,都互相含融,同时具备,这就涉及到事事无碍遍融这一层面。在智者大师的眼中,事相中的无碍编融,不及理性圆融巧妙。这在《止观》卷五中说:“不可思议无相而相,观智宛然。他解须弥容芥,芥容须弥,火出莲华,人能度海:就希有事解不思议。今解无心无念,无解行无能到,不思议理则胜事”。 事融无碍只是天台理融理论中的——个组成部分从文中可知。它还表现在《止观》中常引的《华严经——如来林菩萨偈》——三法无差和“一微尘具十方分”文:以及《般若经》“一切法趣是趣不过”等等事融无碍的文义中。3、说性具
一切事物同是本体实相,这就引出了佛教理论中理性是善还是恶这个问题。真谛三藏以前的一些论师们以第八识为本体,有的说纯净,有的说纯妄等:真谛三藏下的一些论师们,以第八识为真妄和合识,复开创一个纯净的第九庵摩罗识为本体,这依然把自己无形中挤进第一因的过失之中。佛有十四不答,其中就涉及第一因的问题。如果有第——因,那么与古印度的梵生众生的本体论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而这恰恰为伟大的佛陀呵斥、摈弃同时又包容的观点。而到智者大师这里,突出实相理论作为本体的代名词,它不过是事物、事物的理性和对理性开发至究竟圆满的统一概念,在排除第一因的过失的同时,也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就以代表事物的一念妄心来说,只“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与一切事理的关系是不纵不横,不前不后。再以代表恶性的“欲”(任何一个恶念、恶事)事来说:“《大品》云:一切法趣事,是趣不过。欲事尚不可得,何况当有趣不趣?……当知三谛只在一欲事尔”,因而以“欲事为法界”。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实相内涵。在这不可思议的实相之中,善恶之性都包括在其中,一切善恶之法都具有实相意义,因之在高度概括的理性——实相之中,既有善的,也有恶的,用一个专业术语就叫“性具善恶”。 如果说实相的理论支持了圆顿止观,那么实相中性具学说则使五逆凡人具备了成佛的可能:给一切众生树立起了通过实践都可以获得果位和达到究竟圆满的坚强意念、信心和希望。善和恶是对立的,这是迷茫中的人生之见,对于觉者来说,它们是统一的——而且原本就是统一的,凡夫如果要想认识到一切事物原本就是的本来面目,则需要通过对止观的实践,规正自我的心态和行为,以菩提心为标准,使之合于善的,遮止恶的。在这修正身心的过程十,只是使善性表相化,在心念和行训中折射出来,遣除恶法,但不是把恶法赶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而只是把可能成为念头和行为的“恶”遮止、转化成“善”;恶之法是灭了,但恶之理性依然不失,依然以理性的形式存在。这就象“一灯能灭千年暗”的譬喻,明也不从哪时来暗也不到哪里去,只是空气分子本来具有的导光性能随之产生作用,使千年暗室刹那间明亮起来;黑暗也没有被挤到那儿去,只是被光明遮覆了而已,反之亦然。光明的善性和黑暗的恶性同存同融,互不相妨。这就是实相之中恶和善消长的关系。它是天台实相论的要点之一,后人也称之为“性具实相”和”性具学说”。往期推荐